在肿瘤诊疗中,活检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,可很多患者提起它总有一堆顾虑:害怕疼痛、担心费用,更忧虑“刺破肿瘤让癌细胞扩散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讲清楚关于活检的那些事。
活检到底是什么?
简单来说,活检就是给肿瘤“取样本做化验”:从体内肿块或可疑组织中,取出少量细胞或组织,送到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观察,从而明确疾病性质——是否是肿瘤,以及属于哪种类型的肿瘤。
如果把肿瘤治疗比作打仗,活检就是至关重要的“侦察环节”。不先摸清敌情,就无法制定有效的作战方案。例如,乳腺癌可分为HER2阳性、三阴性等不同类型,肺癌也有小细胞与非小细胞癌之分。如果没有活检明确诊断,后续的靶向药、放疗或化疗都难以精准实施,甚至可能会走弯路。因此,活检是迈向精准治疗的“第一道门槛”。
既然活检属于有创操作,它是否会造成较大创伤?会不会很疼?真的会导致癌细胞扩散吗?哪些人需要做?手术前后是否也必须做?下面让我们逐一拆解这些常见疑虑。
1、核心问题一: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吗?
这说法就像“吃豆腐会长结石”一样,是典型的医学误区。目前临床常用的穿刺活检,使用的是直径仅0.7-1.2毫米的专用细针,并配合同轴套管技术——先将外套管固定至目标区域,再通过套管内部伸入取样针获取组织。整个过程,取样组织不与正常组织接触,极大降低了癌细胞“外逃”的可能。研究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活检量超千万例,但因活检导致癌细胞种植转移的概率不到0.001%,比中百万彩票还难。相反,拒绝活检可能会延误明确诊断、错失治疗良机。
2、核心问题二:哪些人需要做活检?手术前后还要做吗?
活检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诊断。例如当影像检查(如超声、CT)无法确定肿块良恶性,或虽高度怀疑恶性但仍需明确其类型和分子特征时,就必须通过活检来确定治疗方案。而一些典型的良性病变(如小脂肪瘤、皮脂腺囊肿),若医生通过检查就能确定性质,则不必活检。
术前活检非常关键。
即使计划手术,也需要先明确病变性质。例如乳腺肿块若术前活检证实为良性纤维瘤,可能只需小范围切除;若为恶性,则需根据病理类型制定具体的手术方案(如保乳或全切),甚至先行新辅助治疗。跳过活检直接手术,可能白挨一刀或治疗不精准。
术后活检同样重要。
术前取的是“小样本”,术后则要把完整切除的肿瘤或病灶做全面病理分析,包括肿瘤大小、浸润范围、切缘是否干净(也就是肿瘤有没有切彻底)、有没有侵犯淋巴结等。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。
3、核心问题三:活检创伤大吗?会不会很疼?
现代穿刺活检的创伤远小于多数人的想象。
浅表部位(如乳腺、甲状腺)活检:所用的穿刺针比抽血针粗不了多少,取出组织约米粒大小;
深部器官(如肺、肝等)活检:在CT或超声引导下精准操作,创伤类似“用绣花针轻点一下”,术后仅留一个小针眼,绝大多数人当天即可正常活动,无需卧床休息。
活检前局部麻醉,全程无痛操作:另外,活检前医生会在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,疼痛感类似打疫苗,只有针刺瞬间的轻微刺痛。麻药起效后操作过程中基本无痛感。活检后部分人可能感觉局部酸胀,比如乳腺活检后乳房像月经前那样胀痛,甲状腺活检后脖子稍微发紧,通常1-2天自行缓解,一般无需服用止痛药。
4、其他常见问题
出结果时间:常规活检约需2天,若需免疫组化等特殊染色,则需3-5天左右。
准确性: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以湖北省肿瘤医院为例,其病理诊断符合率超过99%,可靠性极高。
费用:浅表部位活检(乳腺、甲状腺等)总费用约1000元,深部器官活检(肺、肝等)因需影像引导,约为2000-3000元,医保通常可报销部分费用。
5、活检前后要注意什么?
活检前:
-
如正在服用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),需提告知医生,可能需要暂时停药防止出血;
-
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要把血压、血糖控制好。
活检后:
-
穿刺部位24小时内避免沾水,不要揉搓或受压;
-
避免局部剧烈活动,比如甲状腺活检后不宜猛烈转头,乳腺活检后避免提重物;
-
如出现持续渗血、红肿发热、头晕心慌等异常,应及时就医。
活检既不是“洪水猛兽”,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检查。它是帮我们摸清肿瘤“底细”的关键一步,安全、必要且高效。如果医生建议活检,请不要被谣言困扰——这根细针取的不是“风险”,而是精准治疗的“钥匙”。积极配合,才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最佳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