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肿医微讯

别被“温柔癌”骗了!“癌老三”甲状腺癌防治全攻略

发布时间:2025-04-22 浏览:111次 来源:湖北省肿瘤医院

    4月12日出炉的湖北癌症年报引人关注,甲状腺癌在湖北地区的发病率从第五位升至第三位。日前,“323攻坚-癌症防治专家谈(第二季)”的第三场甲状腺癌的直播现场,湖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、头颈外科主任、头颈鳞癌首席专家陈健,为广大网友和市民带来了一场关于甲状腺癌防治的科普盛宴。甲状腺癌,常被称为“最温柔的癌症”,近年来却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,其发病率不断上升,让不少人忧心忡忡。但它真的像大家以为的那么可怕,又或者真的如传言般“温柔”吗?陈健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为大家详细解读甲状腺癌。让我们跟着陈健的讲解,一探究竟。点击查看直播回放

    甲状腺癌“升温”,这些因素在“作祟”

    “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所导致的恶性病变,是目前全身肿瘤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。”直播伊始,湖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、头颈外科主任、头颈鳞癌首席专家陈健,就点明了甲状腺癌的性质。甲状腺位于人体颈部正中、气管两侧,中间由峡部相连,它就像人体的“发动机”,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素,调节新陈代谢,在婴幼儿时期还与智力和身高发育密切相关。

    提及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的现象,陈健感受颇深:“临床中,我们明显感觉到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身边亲戚朋友患甲状腺癌的越来越多,门诊救治的甲状腺癌患者数量不断增加,手术病例也持续增多。根据湖北省肿瘤质控中心的最新数据,甲状腺的手术量在所有肿瘤手术量中位居首位。”

    那么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?陈健解释道:“甲状腺癌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不良生活方式,如肥胖比例升高,会增加发病风险;生活压力大、不良情绪等也可能诱发甲状腺癌。电离辐射是明确的致病因素,现在电子设备普及、颈部接受医疗射线检查治疗的增加,也可能与发病率上升有关。当然,还有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大家健康意识增强,体检时做甲状腺检查的人越来越多,使得更多甲状腺癌被发现。”

    这些人群要警惕,甲状腺癌有“偏爱”

    甲状腺癌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,尤其是35岁以上的年轻女性。“这个年龄段的女性,身体激素水平变化相对复杂,再加上生活、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,更容易被甲状腺癌‘盯上’。”陈健说道。

    陈健介绍,甲状腺癌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,很多人是在体检做彩超时发现的。随着病情发展,症状才会逐渐显现,包括:出现颈部甲状腺部位可触及的包块;如果甲状腺肿瘤侵犯喉返神经,可能会出现声嘶,尤其是一过性声嘶;侵犯气管、食管,会有颈部异物感,甚至呼吸、吞咽困难;甲状腺癌还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,不少患者就是因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去检查,才发现是甲状腺癌;还有滤泡癌,容易出现远处骨转移,有些患者甚至以骨转移症状为首发表现;此外,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型即髓样癌,可能会出现腹泻、多汗、心悸等全身症状。

    他还提到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:“有颈部放射性治疗史的人,尤其是年轻时接受过这类治疗的,是明确的高危人群。碘摄入过量或不足,也可能与特定类型的甲状腺癌发病有关。另外,长期熬夜、不良生活方式,以及长期焦虑等精神状态,都会增加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癌症发病风险。”

    甲状腺癌真的“温柔”吗?可别大意!

   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甲状腺癌被称为“最温柔的癌症”,但陈健提醒大家:“这种说法其实有一定误导性。甲状腺癌既然是癌症,就具备癌症的局部浸润、复发和转移等特点。在我们肿瘤专科医院,发现浸润严重、复发和转移的患者比例并不低,大概有1/3左右。所以,低估甲状腺癌的风险,可能会导致疾病本身或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增加,甚至危及生命。”

    不同分型的甲状腺癌,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很大,陈健说道:“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,大部分乳头状癌预后相对较好,但也不是所有的都很‘温和’。评估甲状腺癌的风险是一个专业系统的过程,要综合考虑肿瘤大小、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、淋巴结转移情况、远处转移情况以及患者年龄等多个因素。”

    他进一步举例介绍道:“滤泡状癌也是预后较好的类型之一,但它有容易出现骨转移的风险,很多患者就是因为骨转移才发现患了滤泡状癌,所以针对原发灶和转移灶都要积极治疗。而髓样癌有家族遗传性,预后相对没有前两种类型好,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连50%都不到。还有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,不仅预后差,还会侵犯周围重要结构,给后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。所以,诊断出甲状腺癌后,一定要找专业医生做综合评估,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焦虑。”

    甲状腺结节不等于甲状腺癌,别一“切”了之

   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,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高。许多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,看到“甲状腺结节”几个字便惊慌失措,担心自己患上了甲状腺癌。

    对此,陈健给出了专业的解答:“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很高,不同人群的比例不同,年轻人群可能在3%-5%,随着年龄增长,最高可能达到75%。但大家不用太担心,甲状腺结节中,只有不到10%是甲状腺癌,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,不需要手术干预。除非结节过大影响外观、压迫器官,或者位于胸骨后方等特殊部位,才可能需要手术。对于甲状腺癌,大部分还是推荐手术治疗,但对于一些符合特定条件的,比如结节较小、颈部没有淋巴结转移、结节部位靠近甲状腺前方等,也可以选择主动监测。”

    在诊断方面,陈健介绍,甲状腺超声是常用且重要的检查手段,它无创、经济,能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情况。对于怀疑恶性的结节,还可以进行彩超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检查,通过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,必要时还能做基因检测,进一步明确诊断。

    如何预防甲状腺癌,陈健给出了实用建议: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,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,适当运动,控制体重。还要尽量减少颈部辐射暴露,比如,减少颈部的放射性检查。在碘摄入方面,正常饮食就好,我国实行食盐加碘政策后,大部分人通过正常饮食摄入的碘是足够的。像我们中部地区,相对碘比较富足,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含碘高的食物。如果经常吃紫菜、海带等含碘高的食物,就要注意控制食盐中碘的摄入量。”

    防治有“招”,科学应对是关键

    谈到治疗,陈健说,绝大多数甲状腺癌需要积极的外科手术干预,但对于风险程度很低、不在重要部位且患者有观察意愿的情况,可以考虑观察。总体来说,还是建议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。

    很多患者担心手术会影响日常生活,陈健对此解答道:“甲状腺手术确实存在一定风险,因为甲状腺周围有一些重要的神经和结构,比如喉返神经、喉上神经,手术中如果损伤它们,可能会影响声音质量、导致进食呛咳等。手术还可能侵犯气管、食管,引起更多并发症。做侧颈淋巴结清扫时,也可能损伤神经、血管,出现淋巴导管损伤导致颈部漏液等情况。”不过,陈健也表示,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,“为了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,我们要做到‘严于术前、精于术中、勤于术后’。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,确定好治疗方法,预估并发症风险并做好预防措施;术中要精细操作和解剖,遇到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,医生也要有足够的经验应对;术后要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,还要做好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后续治疗方案规划,降低复发风险。”

    对于爱美的女性患者关心的手术留疤问题,陈健介绍:“甲状腺癌偏爱年轻女性,对于手术,很多患者有美容需求。我们现在有腔镜和机器人下的手术方法,可以采用远离颈部的切口,既能完整治疗肿瘤,又能兼顾美容需求。而且,这些新技术通过放大作用和精细操作,还能更好地保护周围结构,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。”

   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,半切还是全切让很多患者困惑。陈健解释:“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,可以做一侧的甲状腺切除;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的,多数建议做甲状腺全部切除。但还有很多处于中间情况的患者,这就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、侵犯部位、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、是否需要术后碘131治疗,以及患者保留甲状腺功能的需求等因素,基于手术复发风险分层,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。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上,兼顾患者的功能保护和美容需求。”

    直播最后,陈健总结性地说,甲状腺癌虽然听起来可怕,但科学应对,乐观前行很重要。近年来,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,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,10年生存率超过90%。关键在于早发现、规范治疗、科学管理。大家要记住以下五点:一是预防有方法,保持健康作息,控制体重,避免颈部辐射暴露;二是症状要留心,颈部有无痛性包块、声音嘶哑、吞咽不适等症状需警惕;三是诊断有绝招,超声检查加细针穿刺精准又安全;四是治疗很成熟,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,可根据病情和治疗意愿,选择开放、腔镜、机器人下手术,部分可能需要术后碘131或药物治疗;五是术后管理好,按时服药,定期复查,生活几乎不受影响。甲状腺癌不等于绝症,不必过度惊慌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正确认知,积极配合,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