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全身麻醉=睡一觉?
全身麻醉是通过药物让大脑暂时“关机”的状态。与自然睡眠不同:
-
没有快速眼动期
-
需要呼吸机辅助
-
对外界刺激无反应
-
苏醒后可能有恶心、头晕等不适
这其实是药物诱导的“可控昏迷”,而非真正的睡眠。
2. 麻醉中会做梦、说梦话吗?
约10%-36%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可能会做梦,这些梦通常发生在浅睡眠阶段,且大多轻松愉快。有时患者还会说梦话,这可能是因为麻醉药物尚未完全代谢。
这些现象一般不会影响手术效果和恢复。如果术后频繁说梦话或做噩梦,可能与麻醉副作用、手术压力或紧张情绪有关,但通常都会随着药物代谢和身体恢复而逐渐消失。
3. 手术中突然醒来怎么办?
这种情况称为“术中知晓”,是指患者在全麻手术中意外恢复意识,并能够回忆起手术期间的事件。经历过术中知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、恐惧、噩梦等心理问题,为预防术中知晓,麻醉医生会通过专业设备实时监测麻醉深度,就像给大脑安装“电量显示器”,确保全程“关机”。
4. 麻醉会让人变笨吗?
全麻术后短期可能出现“断片儿”,但就像手机重启后需要加载,大多数人术后1-2天就能恢复。研究表明,单次麻醉对儿童智力发育无显著影响。
5. 酒量好需要更多麻药?
长期饮酒确实会影响麻醉药物的需求量。因为酒精和许多麻醉药物都由相同的肝脏酶代谢,经常饮酒的人往往对麻醉药更耐受,可能需要更大剂量。
不过,如果患者有肝功能异常(如肝硬化等),麻醉药物的代谢可能会减慢,反而需要减少剂量。而对于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,饮酒的影响通常较小。麻醉医生会根据个人饮酒情况和肝功能调整用药,确保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。
6. 手术室就像冰窟窿,你们就不能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吗?
为了抑制细菌繁殖和减少切口感染,《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》GB 50333-2013明确规定,洁净手术室温度标准为21℃-25℃,湿度为30%-60%。但是不用担心,现代手术室持续践行“做有温度的治疗”:
-
保温毯、充气式保温垫等
-
提前加温输液系统
-
全程体温监测
让患者“暖身又暖心”。
7. 手术中我能不输血吗?
术中输血主要用于补充失血,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,确保重要器官(如大脑、心脏、肾脏等)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。虽然输血可能带来发热、过敏等反应,或存在极低概率的传染风险(如肝炎、艾滋病),但现代血液检测技术已大幅提高输血安全性。不过,由于血液资源有限,临床仍提倡尽量减少异体输血。
肿瘤患者的特殊考量:
手术失血可能含肿瘤细胞,直接回输会增加转移风险。因此,湖北省肿瘤医院麻醉科(手术室)采用以下血液保护技术:
-
自体输血:术前采集患者自身血液(需符合Hb≥110g/L、HCT≥0.33标准),术中回输,减少异体血需求。
-
腹主动脉球囊阻断:对于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多的盆腹腔或盆骶骨肿瘤切除手术,术前将球囊置入腹主动脉并充气阻断血流,显著减少术中失血,提升手术安全性。
这些措施不仅能减少输血需求、降低输血风险,还能减少医疗费用,改善患者康复效果。
8. 我有高血压、心脏病,我的手术麻醉还能做吗?
9. 麻醉安全吗?我会不会麻过去醒不过来了?
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心脏骤停、气管插管困难、药物过敏等意外情况,但现代麻醉技术已显著降低这些风险。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恢复,专业团队全程护航,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10. 麻醉医生打一针就没事了?
很多人对麻醉医生的印象,可能只是在手术室里“打一针”就完事儿了。但实际上,麻醉医生的职责不止这些。
-
术前:与手术团队共同评估,为患者量身定制麻醉方案
-
术中:精准调控麻醉深度,守护生命体征
-
术后:优化苏醒过程,减轻头晕、恶心等不适;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,加速康复
此外,麻醉医生还在无痛诊疗、急救复苏、疼痛管理、重症监护和多学科会诊中发挥重要作用,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支持。
麻醉医学的进步,让手术不再痛苦。了解这些知识,您就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医疗过程。如有其他疑问,欢迎评论区留言,随时咨询专业的麻醉医生,让我们共同守护健康人生。
麻醉科(手术室)简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