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2年8月20日武汉晚报讯)癌症、烧伤、传染病……病魔突降,好多病人难以承受,这第一道关卡怎么过?武汉多家大医院针对特定的病患群体,提供义务心理咨询服务。经过这番“心灵按摩”,患者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更强烈了。
“宫颈原位癌”看着病理报告上的结果,38岁的余虹云一下子瘫倒在地。余虹云嚎啕大哭,慨叹自己命苦: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着孩子,没享一天福竟摊上这种要命的癌症。
在医院,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。“患者第一时间获知确诊重病,都是通过病理报告,因此纷纷找上门来希望‘翻案’。”昨天,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主任袁静萍提起这一幕,心里颇不宁静,病人年龄与她相仿,命运凄苦令人痛惜。
她找来医学书籍告诉余虹云,年轻女性得了这病并不会影响结婚生孩子,余虹云半信半疑,但总算渐渐不哭了,袁静萍给她倒了水,拉着她的手,细细向她说明病情,如这个病的手术方案相当于切子宫肌瘤,根治率近100%……临走前,余虹云恢复了平静。
刚接手这项工作,袁静萍就发现这里相当于法院的宣判处,病人的感情宣泄一览无遗,有的近乎崩溃。能不能帮他们减减压?2004年,她便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中级证书,8年来,她和同事们为上千名病人义务进行心理疏导。许多病人积极投入治疗,再碰到小袁,他们热情跟她打招呼。
默默倾听 永不放弃
4名医护随访500位艾滋病人
50多岁的周师傅是一名长途货运司机,常年奔波在浙江、湖北两地。长久在外,周师傅把持不住自己,陆续有过几次高危性行为。可他万万没有想到,这几次就让他“掉得大”。
去年年底,周师傅持续高热腹泻,在市医疗救治中心性病艾滋病门诊做HIV检查呈阳性,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艾滋。报告出来,周师傅先是沮丧,后是愤怒,表露出想报复社会的心理,“反正我也没几天活头了,别人也莫想好好过!”
张亚武医生没有急着安抚他,他深知接受现实对任何患者都极为不易。他耐心听完周师傅的抱怨,悄悄把话题转到他的家庭。
亲情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张亚武跟周师傅聊他正在读大学的儿子,聊他70多岁的双亲,聊他无辜的妻子……渐渐的,周师傅平静下来,竟主动问询生活中应注意哪些,避免殃及妻儿。
一位小伙子高危性生活后,非常恐慌患艾滋,初次来到门诊,闪烁其词,再详细问询,他便称“什么都不记得”。
张亚武了解“恐艾族”的心理:当双方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,医生的追问不仅无济于事,还会引起对方反感。开始时,他默默倾听,引导对方敞开心扉。当小伙子第三次、四次来时,终于和盘托出。
目前,该中心每年接诊2000余人次中,有4位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。仅持续跟踪随访的病人,就累计近500位。
“话疗”胜过镇痛药
“欣然”工作室乐于倾听解悲痛
武昌区一高校教授刘女士,被诊断出乳腺癌。今年3月,刘女士住进湖北省肿瘤医院病房。但很快,她就成了病房里最让医生护士“害怕”的患者。
原来,刘女士在病痛折磨下,情绪特别烦躁。她常因小事和护士起冲突,甚至和家属亲友发脾气。每天晚上,刘女士都要求医生给她开大量止痛药,不然她完全无法入睡。好几次,她曾和家人说:“这样活着太没意思”。
该院“欣然心理工作室”主任周晓艺闻讯来到刘女士床边。她轻言细语地安慰,循循善诱地让刘女士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。1个半小时的交谈里,周晓艺静静听刘女士说话,听她过去的生活坎坷和她生病后的焦虑恐惧。到谈话结束时,刘女士哭了好几回,却感觉“心里一下子畅快了”。
第二天,主治医生惊喜地告诉周晓艺,刘女士不但情绪缓和了,而且头一次没主动找他要止痛药。一个月后,刘女士顺利出院。
自2006年“欣然心理工作室”成立后,周晓艺及同事们已为3000多位肿瘤患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心理疏导。他们每个月还会举办患者聚会,开展健康心理讲座。在患者心中,很多不能和家人说的话,却愿意讲给周晓艺听。
周晓艺说,一半以上的肿瘤病人会出现心理问题,大家都曾有过焦虑、恐惧、孤独感。对他们来说,治疗“不仅是装在瓶子里的药”,医生通过心理疏导,让患者打开心房,释放负面情绪,能增强他们与癌魔斗争的信心。
烧伤病人“面目全非”
病友QQ群滋润心灵引共鸣
2006年5月,信阳农村7岁男孩衡川与同伴玩耍时,不慎落入一口滚烫的潲水锅,造成全身100%面积的烫伤。经过治疗,孩子身体上的伤渐渐痊愈,心理上的伤却无法抚平。
4年后,衡川妈妈坦言,小衡川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。上学时,再热他也要穿长衣长裤,回到家,就闭门不出。
曾遭遇意外烧伤的全国劳模姚蕾女士介绍,烧伤病人比盲人、聋哑人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大得多。人们投向后者的多是同情的目光,而投向烧伤病人的目光却充满了恐惧和疏离,那种异样的眼光,直射进病友的心里,伤害着他们。他们最深刻地体会到了“面目全非”的惨痛意义,很多人很久都无法面对自己烧伤后“不人不鬼”的面容。
烧伤病人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心理疏导,单靠医护人员和家庭难以完成。2008年10月,市三医院副院长、烧伤科主任谢卫国发起成立了华中烧伤病友会,为他们募集资金,还建立了QQ群和病友网站。烧伤科的医护人员全程参与,并提供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。姚蕾介绍,目前这个病友QQ群共有158个病友,多数是男性,都存在容貌毁损或肢体障碍。
57岁大妈没病找病
看来看去原来是“心病”
57岁的吴大妈家住武昌胭脂路。3个月来,她4次到湖北省武警总医院治疗,看了3个不同的科室,却始终没查出毛病。医生最终将她劝到心理咨询科,才诊断她是得了“心病”。
心理咨询科主任徐良荣和吴大妈耐心地聊了起来。原来,老人在前年曾得过一场重病,做了手术。康复后,她特别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,稍有不适一定会去医院检查。
今年年初,吴大妈感觉自己喉咙不舒服。到医院检查,医生告诉她只是咽喉炎,小问题。可吴大妈总觉得不对头,到五官科、消化科、肿瘤科等多个科室求医生仔细检查。无论医生怎么劝慰,她总认为自己得了大病。
徐良荣耐心与老人沟通,找到了她的心病根源:吴大妈就是害怕再像前年那样大病一场。徐良荣劝她,要正确认识疾病知识,相信医生,放松心情,平时多与亲友、伙伴沟通交流,多参加锻炼,找别的事引开注意力。几次心理咨询后,吴大妈再没来医院。
徐良荣介绍,到心理科就医的患者中,像吴大妈这样“爱看病”的人真不少。他们特别重视健康,却缺乏对疾病的科学认识,无法缓解紧张,过分想象与担忧,最终“没病找病”,自寻烦恼。
病人能否康复
心理因素可起一半作用
武汉市首届好医生、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指出,当前的医学模式本来就是生物,心理,社会医学模式。这就是说在疾病领域,单纯的生物机制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。
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的天人合一,强调医者不仅仅看身体的病,还要解决当事人各个层面的问题,与家庭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。
有证据表明,心理应对稳定的患者,康复几率远高于缺乏心理应对的患者。心理安慰效应在疾病治疗中可以起到30%到50%的作用。医患关系的改善也是从沟通开始。因此,完善疾病诊疗过程中的科普,解释,支持鼓励,预后评估,对当事人有百利而无一害,对医生也是新的课题与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