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室导航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科室导航 > 科室新闻

防癌体检的那些疑问

发布时间:2025-04-28 浏览:16次 来源:湖北省肿瘤医院

    受访专家:徐慧婷,湖北省肿瘤医院腹部内科一病区主任

    擅长:对胃癌、结直肠癌、食管癌、肝胆胰肿瘤、 肺癌等多种肿瘤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

    出诊时间:周一上午,周三上午(黄陂区中医医院)

 

    问:防癌体检是否有年龄限制?

    一般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基础防癌体检,而针对肺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,筛查起始年龄可延后至50岁,但如果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则要从40岁开始筛查。乳腺癌建议从40岁开始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,有家族史或基因突变者需提前至 30岁甚至更早;宫颈癌则推荐首次性生活后 3年或 21岁开始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 HPV检测。对于高危人群,如有癌症家族史、长期吸烟/酗酒、慢性感染等,需提前至30岁或更早开始针对性筛查。

    防癌体检的年龄限制因癌种而异,总体原则是“高危人群无上限,低危人群有下限”。一般癌症 (如肺癌、肝癌) 的筛查通常不建议在40岁以下开展 (除非高危因素明确),部分癌症如宫颈癌 (21岁起)、甲状腺癌 (不限年龄) 等需根据症状或风险提前筛查。

 

    问:哪些防癌检查容易被忽略?

    在防癌体检中,部分关键检查项目常因不适感或隐私问题被忽视,但这些项目对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。肛门指检可发现大部分的直肠癌,尤其对距肛门8厘米内的病变敏感,适用于长期便血、肠癌家族史者,但很多人因心理障碍拒绝检查。粪便潜血试验用于筛查结直肠癌,需与肠镜结合以提高准确性,但常被普通体检忽略。

    内镜检查因不适感常被回避,但胃镜是胃癌筛查的“金标准”,肠镜能直接切除癌前病变。乳腺触诊虽不如超声/钼靶精确,但能辅助发现触感异常的肿块,尤其对致密型乳腺更有效。关键建议是高危人群应缩短筛查间隔,例如肝癌高危者每半年查超声+AFP。普通人群即使每年体检正常,若出现体重骤降、持续疼痛等异常症状,需及时就医。

 

    问:如何个性化定制防癌体检套餐?

    首先要明确“必做”的基础项目,包括体格检查、血尿常规、肝肾功能以及影像学检查。接着,根据家族史、生活习惯、性别年龄等因素选择个性化“专项检查”: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40岁以上需加做乳腺超声+钼靶,必要时基因检测;长期吸烟者每年1次低剂量CT筛查肺癌;男性50岁以上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+前列腺超声等。

    同时,要避免“没必要做”的检查,如无针对性的高价全身PET - CT、低风险人群的重复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胸片替代低剂量CT等。定制套餐时,需通过问卷或医生咨询评估风险分层,选择专科三甲医院进行检查,并根据检查结果动态调整套餐,定期复查、保存历年报告对比指标变化,异常结果及时就医。

 

    问:防癌基因筛查有必要做吗?

    防癌基因筛查并非人人都需要做,但以下几类人群可以考虑进行:一是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,特别是直系亲属中多人患同类型癌症;二是已知有血缘关系亲属携带癌症遗传基因者,以及35岁以下的年轻患癌者,这类人群需排查遗传因素;三是特定高危职业或生活习惯者,比如长期接触致癌物的化工从业者、吸烟/酗酒者、慢性感染(如乙肝、HPV)人群;四是已发现癌前病变或相关基因突变者,像肠息肉患者可检测APC基因,胃癌高危者可排查CDH1突变等。

 

    问:防癌体检与常规体检咋搭配?

    防癌体检与常规体检是“互补关系”,而非“二选一”。常规体检主要针对基础病、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估,关注整体健康管理,包含血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心电图、胸片等基础项目,但对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较低。防癌体检则聚焦于癌症早期筛查,但缺乏对慢性病的系统评估。两者结合可避免漏检风险,全面评估身体状态,覆盖不同健康维度建议健康人群每年进行常规体检,并根据年龄、家族史、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叠加防癌专项检查,如肺癌、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种筛查。慢性病患者则需在监测基础病的同时,增加针对性防癌项目。通过科学结合两类体检,可避免“年年体检正常却突发癌症晚期”的困境,实现疾病早防早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