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55岁的胃癌患者赵女士在术后治疗中遭遇严重腹泻,白蛋白低至危急值,体重持续下降。湖北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一纸“营养处方”改变了其治疗轨迹——通过自主调配的预消化配方和滋养型喂养方案,3天控制腹泻,最终帮助患者重获抗肿瘤治疗机会。
一、典型案例:从营养危机到转机
据悉,赵女士在湖北省肿瘤医院接受了胃癌手术治疗。治疗期间,因吻合口复发导致进食困难,医生放置双腔营养管以便于进行营养支持。然而,在营养支持过程中,赵女士出现了长期反复腹泻(每天6-8次)、腹痛、腹胀、食欲不振等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,白蛋白低至26.4g/L(正常值为40-50g/L),体重持续下降,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。
临床营养科会诊评估后,为赵女士定制了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:改用预消化配方替代了之前用的常规配方,调整输注方式为滋养型喂养。3天后,赵女士的腹泻症状明显改善,腹痛缓解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她的营养摄入量逐步提升,白蛋白水平也升高了,体重逐渐回升。赵女士表示:“经过营养科调整配方后,排便正常了,体力也慢慢恢复了。”
二、临床痛点:被忽视的“营养-治疗”恶性循环
对于大部分肿瘤患者而言,手术治疗会导致消化道重建影响肠道功能,且抗肿瘤治疗也会对肠道产生“误伤”。例如,手术、放化疗会造成肠道黏膜损伤,一些治疗药物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引发腹泻。而营养缺失又会让肠道功能“雪上加霜”,进一步延缓肠黏膜修复。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,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屏障,较差的营养状况和肠道功能将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,减低治疗的耐受性。临床调研发现,约40%-80%的肿瘤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治疗。
三、技术创新:“三步修复”营养支持体系
传统营养制剂配方陈旧,脂肪含量高、难吸收,部分患者营养耐受性较差,营养治疗难以发挥作用,若出现严重腹泻还会导致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。
针对这些问题,湖北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创新性建立“三步修复”营养支持体系,兼顾修复黏膜、调节菌群和营养支持。
具体表现为配方革新:降低脂肪比例的同时,调配含中链脂肪酸和短肽蛋白的配方,提高吸收率;添加谷氨酰胺、益生菌和益生元,促进肠道上皮细胞修复,并调节肠道菌群,恢复肠道健康;控制营养支持频率和用量,提升治疗耐受性。
针对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,个体化营养制剂通过精准适配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与代谢需求,解决了传统喂养方案耐受性差、营养吸收不足等核心问题,可显著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,使患者更快达到抗肿瘤治疗所需的营养储备标准。